那年月追捧的杂志
那年月追捧的杂志必须从《我们爱科学》说起。这是我读的第一份杂志,系1978年四年级暑假,逛书店偶然发现,于是从当年第3期,总第19期起,期期必买,买来必读。
通过这份每册0.18元的32开刊物,我认识了青海湖的鸟岛。据说,高峰时,有十余万只候鸟在鸟上停留。它们或一飞冲天,倩影划过天际;或在水边自顾自嬉戏,旁若无人;或在鸟上独立,观湖中水波荡漾,看岸边人往人来,场面十分壮观。而且,鸟和岛,看起来和写起来极其相似,组合在一起,让人充满想象。从此,我对鸟岛充满无限向往。四十年后,我两次漫步青海湖畔,但与鸟岛失之交臂,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通过这份刊物,我熟悉了中国行政图,记住了当时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位置。海南尚未设省,重庆没有直辖,香港和澳门仍然在外飘零,故其时我国设有22个省、5个自治区和3个直辖市。原来,初中地理的基础早在四五年级时就已打下。
通过这份刊物,我了解了运载火箭。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了第一枚运载火箭。新闻当天就从广播中听到了,但详细信息,那个初一学生是在《我们爱科学》上了解到的。那是我首次看到火箭冲上天空的画面,感觉非常震撼。那时岂能想到,这样激动人心的图景现在早已司空见惯。
《我们爱科学》是我的课外主打刊物,此外《儿童时代》《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也陪伴了我的儿童时代和少年岁月。
那时还看到了《大众电影》。那是众人热捧的刊物,电影梗概、拍摄花絮、明星美照等一应俱全。读一期杂志,胜过看多少场电影。《保密局的枪声》就是我先通过杂志了解而后才观看的。杂志上登载的剧照,特别是地下党员刘啸尘(陈少泽饰)和史秀英(向梅饰)的形象和气质更是不知打动了多少人。有杂志给打下的底子,坐在电影院里就轻松多了,但那背景音乐着实瘆人。因为地下工作的需要,史秀英不能母子相认,打了亲生儿子一个耳光,然后扬长而去的镜头令人难忘,催人泪下。借助这份杂志,我认识了《白莲花》的主演吴海燕,之后她成了我“那年月的‘爱豆’”。刘晓庆是当年演世界的红人,《大众电影》让我看到了《神秘的大佛》《小花》《瞧这一家子》中这位大姐的标致形象。
《大众电视》《草原银幕》《电影画报》亦是我那年月的伙伴。
到了高中,就开始看《名作欣赏》了。这是山西省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现在仍在发行。那年月,每到周日,我就和一名亦是文学青年但如今在办公室里从事基本建设的同学到火车站旁边的报刊亭去寻觅。我买《名作欣赏》,他购《青年文摘》,然后交换着看。我看得极其仔细,在讲解小说创作手法的那部分页面,页眉、页脚、页边,写满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有四十年历史的这一文物现已不知所踪,那段历史缺少了物证。这样也好,我说啥是啥,可以随意美化自己了。
当年,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都有青年杂志。比较受欢迎的有:《辽宁青年》,读它是为了欣赏散文诗般的卷首语,那是心灵鸡汤,能够给人教益,不像现在的这类文章,已经坏了名声;《山西青年》,每期都有的刊授课程是课堂学习的补充,人们都如饥似渴地学习,生怕落在了充电队伍的后面;《内蒙古青年》(后更名为《这一代》),这是我们身边的刊物,最贴近我们的生活,读来感觉亲切,而且这刊物名称独树一帜,深入了这一代的心里。
《读者文摘》(现名《读者》)也受那时高中狗的追捧。它选载的那些小品文,虽然所记都是生活琐事,但催人奋进,引人向上向善,充满了正能量。读的过程中,又可以揣摩文章作法,从而提高不断写作水平。读了几年,怎能说我没有从中受益!
《萌芽》《青年文学》《小说月报》等都是文学青年的精神食粮。
那时,科学、文学、艺术的春天已然到来,真的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春满园。各类杂志如雨后春笋,有的是老刊物焕发了青春,有的是应运而生刚刚创刊,都广受读者的喜爱。那时的读书氛围令人怀念。以青春之身经历过,非常幸运。正是这些杂志的滋养,才成就了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