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为“现代中国*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尊重一切生命,爱惜一切生命,于是字里行间渗透了生命诗性,让人暂离尘世,诗意栖居。
本书完整收录丰子恺饮食散文集,食材火候中充盈着哲思之美、幽默之美、童心之美。饮食散文之外,本书另收录了丰子恺谈儿女的散文数篇,语句俏皮生动,令人莞尔,尘念全抛。
精彩书评
“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朱光潜
“人家只晓得他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画笔之上。”
——郁达夫
读书除了怡情、博闻,更希望学学怎么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前不久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想让一颗心不必焦虑,一颗灵魂不必彷徨,独行太艰难,还是要一位学习对象。
丰子恺师从李叔同学习美术,后者的人生哲学对他有很大启发。丰子恺说人的追求有三种:物质追求、精神追求、灵魂追求。在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万丈红尘里,想获得灵魂愉悦,需要丰饶的精神世界,当然,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幸运或者能力。除了艺术(音乐、美术、文学),丰子恺还用一双柔和亲切的眼睛观察孩童。
一个孩子从算草簿中抬起头来,张大眼睛倾听一会,“小鸡!小鸡!”叫了起来。四个孩子同时放弃手中的笔,飞奔下楼,好像路上的一群麻雀听见了行人的脚步声而飞去一般。我刚才扶起他们所带倒的凳子,拾起桌子上滚下去的铅笔,听见大门口一片呐喊:“买小鸡!买小鸡!”其中又混着哭声。连忙下楼一看,原来元草因为落伍而狂奔,在庭中跌了一跤,跌痛了膝盖骨不能再跑,恐怕小鸡被哥哥、姐姐们买完了轮不着他,所以激烈地哭着。
卖小鸡的人看准了孩子们喜欢,所以不愿意还价,丰子恺于是欲教孩子,下次再遇见卖小鸡的,就装作不那么喜欢的样子。然而他终于没有说出口。这一篇是他的《作父亲》,题目取得别有深意。
另一篇《儿女记事》里:
微风吹动孩子们的细丝一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发泄不可了。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地摇摆着身子,口中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的声音。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五岁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仿佛能看见丰子恺一双眼睛在旁边饶有兴味地注视着。他尊重孩子,从稚童身上学习,从稚童身上发行趣味。我最喜欢他的《华瞻的日记》,让人读了之后会生出温柔的笑意。
隔壁二十三号里的郑德菱,这人真好!今天妈妈抱我到门口,我看见她在水门汀上骑竹马。她对我一笑,我分明看出这一笑是叫我去一同骑竹马的意思。我立刻还她一笑,表示我极愿意,就从母亲怀里走下来,和她一同骑竹马了。两人同骑一枝竹马,我想转弯了,她也同意;我想走远一点,她也欢喜;她说让马儿吃点草,我也高兴;她说把马儿系在冬青上,我也觉得有理。我们真是同志的朋友!
丰子恺有一颗童心,才会领悟孩子的心吧。真是可敬可叹,世人每日匆匆来去,谁能有耐心、有兴致去体味孩子的心事呢?对大部分成人来说,那都是幼稚且无用的吧!对大部分成人来说,大家都是只关注这个孩子“是不是听我的话”,“能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两点吧,即使社会进步到今天,也顶多增加了爱和欣赏,至于聆听孩子的心声,既难且没有必要啊。如此一对比,更能凸显丰子恺对待孩子方式的可贵了。
人都知道丰子恺的画好,幽默谐趣又素淡自然,可是郁达夫说,“人家只晓得他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画笔之上。”我想,心烦意乱的时候,读一读丰子恺的散文,整个人都能松软下来,愁苦的脸上也能绽放出微笑了。
除了写生活意趣,书中收录了多篇他的饮食散文,依然是一字一句,细细致致、认认真真地说着,素淡的文字间渗透出了幽默的天性。
胡桃云片,想必它的制法,大约是把一块一块的胡桃肉装入米粉里,做成一段长方柱形,然后用刀切成薄薄的片。这样一来,每一片糕上都有胡桃肉的各种各样的切段面的形状。
这是一篇短小的《胡桃云片》,并没有叫人馋出口水来,但是那图案那触觉却都出来了,这是有美术功底的作者才能做到的。丰子恺并不是老饕,他只觉得一样东西有趣、有情,就去写。
他也喝酒,写喝酒的篇幅狠很多。
我送客出门,舍不得这湖上的春月,也向湖畔散步去了。柳荫下一条石凳,空着等我去坐,我就坐了,想起小时在学校里唱的《春月歌》:“春夜有明月,都作欢喜相。每当灯火中,团团清辉上。人月交相庆,花月并生光。有酒不得饮,举杯献高堂。”觉得这歌词温柔敦厚,可爱得很!
这一次,郑振铎来寻他,二人边聊天边饮酒,间或忆起旧友,情绪也是淡淡的,淡淡的感喟,像夜饮时天上的月光。
站起身来, 揭开鼓凳的盖,拿出一把大酒壶来,在桌上的杯子里满满地斟了两盅;又向鼓凳里摸出一把花生米来,就和我对酌。他的鼓凳里装着棉絮,酒壶裹在棉絮里,可以保暖,斟出来的两碗黄酒,热气腾腾。酒是自家酿的,色香味都上等。我们就用花生米下酒,一面闲谈。谈的大都是关于他的孙子贞谦的事。他只有这孙子,很疼爱他,说“这小人一天到晚望书,身体不好……”望书即看书,是桐庐土白。我用空话安慰他,骗他酒吃。
上面这一段,是写在杭州逃难时,房东和他饮酒的旧事。读起来就像下酒的滋味小菜,清清淡淡的,却很是耐嚼。情绪还是那样,氤氲着悲悯,时不时开个小小玩笑,却不热烈,这是留白的美。
朱光潜说,“一个人须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是啊,喜爱读这位艺术家。——(豆瓣:风二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