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新闻 >

中国书法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中国古画有玄机」

2023-08-15 13:16:06

“中国往古的绘画,始见于陶器,再丽于铜器,再附于建筑,至西汉始有绘画独立之记载。自附丽以至于独立,是由规则趋向流动,由象征而至具体。”

作为被宗白华、启功、王世襄看重的书画大师,葛康俞先生文采斐然,既精于绘事,亦深具文史修养,可惜英年早逝,以至于不为大众所熟知。

幸而,还有书画论稿《据几曾看》留世,才让我们得以看见葛康俞先生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在中国艺术史上闪闪发光的书画家及其作品。

整体来看,这部书画论稿大约九万余字,著录古代书画作品一百九十九件。从初版到绝版,再到如今的毛边本,更兼具了多重收藏价值。

在本书中,葛康俞先生立论切实,行文典雅,或辨析源流,或印证技法,或阐发画理,以一己之力,使传统书画艺术跃然纸上,着实让人惊艳不已。

王羲之与快雪时晴贴

书圣王羲之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毕竟谁不会被这位大书法家的魅力所折服呢。然而,在欣赏和仰望的同时,有些人也忍不住进行模仿,甚至有以假乱真的情况出现。

尽管书中收录的《快雪时晴贴》曾被古代大家视为真迹,但在葛康俞先生看来,这幅高不及一尺、宽约五寸的字帖,其实是唐人双勾廓填本。

这点在收藏家唐鹤征论梁摹《乐毅论》时,有史料为证:“唐人双勾,称为绝诣。余往常见钟太傅《荐季直表》、右军《快雪时晴》诸贴。时不免有泄腻处。独此《乐毅论》,笔势流丽,神采焕发,无异书者。”

巨然与秋山问道图

画道之中,以水墨为上。透至有体,厚至无迹,浑整之中,动植生动,所以水墨画的变化无穷无尽。当然,画家也会受所居之地的山川地理影响。

书中收录的《秋山问道图》,正是擅画江南山水的画僧巨然的作品。对此,葛康俞先生评价道:“山石长帔麻皴,矾头戴土,土根丛木,木叶散圆、风枝多敛,满山飒沓,杳不知其所穷。大浓墨点如马蹄金,舂破矾头,直到峰顶,侧顶尽寒柯,凝望句桷层甍。”

因此,能想其上居人,八月可看飞雪。这种以小观大,静以观动,以伺动中之静,不忽视物象,重视学力的绘画风格,非名画家不能做到。

方从义与高高亭图

“唐之前无以山水名家者,宋而后不以山水得意鲜矣,至元乃臻胜境。”葛康俞先生这样说道。的确,元朝时期异族入主中原,致使文人雅士纷纷隐逸山林,反而迎来了中国绘画的蓬勃发展。

比如,画家方从义的《高高亭图》。一峰忽见,右起欹崖,一亭结顶,独树傍植,山腰以下水墨浑同,观赏之余,忽觉耳际生风,可谓元画之最生动者。

对于这位画家的另外两幅作品《神岳琼林图》和《山阴云雪图》,书中也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前者写危磴斜桥,高山大木,落苔之妙,令人赏心悦目;后者则细笔水墨横点,如如之动,纸上生澜。

如果说葛康俞先生对各种书画的评论是细碎而又具体的,那么附录中的《中国绘画回顾与前瞻》无疑是对中国绘画史的系统论述。而后提出的关于学习中国绘画的十三则要点,更是真知灼见。

《据几曾看》是一部常看常新的书画评论集,虽然书中存在着大量的文言文体,需要细细研读,但确实是绝佳的中国传统艺术科普,喜欢的不要错过!

#秋日生活打卡季##传统文化##艺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

  • 中国书法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中国古画有玄机」
    “中国往古的绘画,始见于陶器,再丽于铜器,再附于建筑,至西汉始有绘画独立之记载。自附丽以至于独立,是由规则趋向流动,由象征而至具体。”作为被宗白华、启功、王世襄
    2023-08-15
  • 永乐宫壁画与敦煌壁画「岩山寺壁画」
    进入秋分后昼短夜长,气温下降秋雨一阵阵桂花浓香,满树金黄和这样美的时节相伴的还有三五好友周末相聚喝咖啡、品美食、看展览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本周,我们准备了十个特别的
    2023-08-15
  • 池州傩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傩戏」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这个有意义的日子是6月8日。全民热遗,对于历史和文化爱好者来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一定会引起更多的讨论和交流
    2023-08-15
  • 弧形图案设计「向列表中添加一个元素」
    弧形元素在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其实很常见,弧形元素凭借本身流畅优美的颜值在众多设计元素中脱颖而出,在空间设计中任何元素都不是浮于表面的,要做到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
    2023-08-15
  • 湖南衡阳市艺术学校「衡阳市一中优秀教师」
    有句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数学课向来是不少孩子的“头疼课”,因为每每撞上那道解不开的题,大概率是枯燥的数学题。难道要放弃挣扎了吗?不,或许你该认
    2023-08-14
  • 写意花鸟 用色很重要嘛「山水画用哪种毛笔」
    在“画道之中,水墨至上”观念的笼罩下,中国画的用色同笔墨相比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历来论画者,或论笔墨,或谈章法、意境,真正涉及到用色的论述少之又少。实际上,中国传
    2023-08-14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