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艺术新闻 >

阎安:我们是电时代的孩子

2022-06-15 11:16:55

阎安

阎安

阎安题字

当一个45岁的男人接手一本54岁的老牌文学杂志时,也许,他们俩的春天已经同时来到!这个男人的名字叫阎安,是杂志的执行主编,这本杂志的名字叫《延河》。从2010年的盛夏开始,在西安街头巷尾的报刊亭里,开始摆放一本人们似曾相识的《延河》。夹杂在一众时尚期刊中的他,显得另类,且桀骜。创刊于1956年的《延河》,曾被称为“小《人民文学》”,是陕西文学的骄傲。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行量一度达到13万册。在文学市场萎靡的今天,他却“逆市改版”。之后,又因刊发一组网络红人凤姐的诗歌,在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引来一些争议。怀着对文学的深深敬畏,在一个落叶飘零的午后,笔者采访了卓尔不群的阎安。不巧的是,在天气无常又反复的折磨下,他刚刚身患小疾。但,当听说采访的主题是电时,这个倔强的陕北汉子抱病欣然接受了采访。一开口的话就极富诗意“中国农耕社会本来就是油灯社会……”笔者跟随阎安的思路,一起怀想了在那些没有电的年月,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状况。和许多同龄人相同的是,阎安也亲历了那个饱受饥饿和黑暗困扰的年代;和许多同龄人不同的是,童年时的阎安因家庭突遭变故生活窘迫,不得不远赴青海西宁,在亲戚家度过了6年寄人篱下的生活。那段他并不愿过多提及的经历,使他渐渐变得不合群,却从此喜欢上了阅读,后来,甚至会“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对阅读超乎常人的渴求。同时,执拗又急切地向往光明,追逐光明。《圣经》说,上帝造人时,先造了光。于是,人即被光这种东西所吸引、牵引……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手工状态下的传统生存模式,无数乡村都是在微弱的麻油灯下过活的,有电的村庄仅是少数。在那时还贫穷落后的陕北,电,更是一种不可能。少年时的阎安,常常站在村子的广播线杆下悄悄憧憬:什么时候,这些木杆的白瓷瓶上缠绕的,才会是能通光明的电线呢?!年复一年,少年对光明的渴望有增无减。直到考上大学,阎安才觉得自己与“黑暗”农村的牵绊与纠缠终于被扯断了。从此,走向光明。也许是人生初期命运的坎坷多变,造就了一直以来他对命运的不屈不挠和无所畏惧;也许是年少时对光明的无限神往,使他异乎寻常地渴望和向往光明。在多年后的今天,重新回味那些早已逝去的过往时,阎安用了“凄惨”二字来形容。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苦难的“黑暗”岁月记忆,已经给他的人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无论时光怎么冲洗,都不能够完全忘掉。太阳对世界是第一次创世。电,对世界是第二次创世。阎安说,煤油灯像童话,而电则是神话。童话是唯美的,神话则是革命的,山崩地裂的。现代社会最核心的能力就是电。电深入到一切秘密的内心,从此,这个世界再也离不开它。电就像人的神经一样,它能把人带向天堂。但,如果没有电,瞬间就会陷入地狱。电,是命运的终端。如果没有电,一座城市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坑;如果没有电,人类社会一定会陷入战争和混乱。对于电,人们大都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极少有人会意识到,无处不在的电,其实已经从精神主体上覆盖了整个人类。阎安说,曾经学过一个物质不变定理,如今,已不能适用于人类社会。现实中,是物质必灭定理。有些东西日常化后,让人会误以为是生活中固有的,比如:电。实际上,这些都是链条式的。电的本身奇特且重要,而产生电的资源已经越来越稀缺。水力发电,水资源越来越少,一条条河流在干涸、消失;火力发电,煤炭资源却越来越枯竭;其他替代能源虽说也可以发电,但毕竟不可能普及,或者完全替代水力和火力发电。那么,电的未来呢?!现在,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造成人们不知不觉地,就成了一个“罪”人。生活品质越高、越安逸,则人们的“罪恶”越大。每一种东西,如果不去细想也还罢了,若深入去思索,它都有宿命的味道。表面看,浪费电就是浪费生命,谁也不会承认,也许还会觉得滑稽。但深入去想,就是这样一个道理。采访结束前,阎安像是自语,又像是寄语:电,已经把这个世界惯坏了,毁灭了,我们再也回不到蜡烛和煤油灯的年代了;电,把现代生活彻底绑架了,现代生活已然成了电的人质。之后,他提笔写下了“我们是电时代的孩子”几个字。次日,又充满激情地题写了“我歌唱带电的肉体”。不愧是声名俱佳的诗人,从采访伊始到结束,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阎安简介:阎安,本名阎延安,1965年8月生于陕北乡村,大学毕业后分别担任中学、大学教员。1995年参加第十三届青春诗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长期从事文学刊物及其相关书籍的组织策划、编辑出版工作。1994年,曾徒步走完黄河从内蒙托克托河口镇至河南洛阳长达1000公里的峡谷路段。2005年,沿着当年长征的路线,陆续完成从瑞金到延安的个人徒步考察行走。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写作范围涉及诗歌、随笔、小说等各种文体。先后完成并出版个人专著《与蜘蛛同在的大地》、《时间患者》、《玩具城》、《无头者的峡谷》、《乌鸦掠过老城上空》、《鱼王》等多部。担任大型电视政论片《延安:辉煌十三年》(10集)和大型电视艺术片《长征谣》(10集)总撰稿。主编“炎黄文丛”10卷、“朱雀大艺术书系”3辑18卷。2008年,被《诗选刊》评为年度中国十佳诗人。因其作品广阔而纵深,被评论家誉为“中国文坛最隐秘的精神贵族”,是体制内为数不多获得民间及文学界广泛赞誉的作家。现居西安,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大型文学月刊《延河》主编。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