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建国中路的8号桥创意园区由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保留的旧厂房注入了时尚和创意元素,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的新景象,也促进了设计创意产业产业链的形成。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在上海举行“设计之都”授牌仪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工作办公室同时正式宣布成立。这意味着,上海自此成为“创意城市网络”中的第7个“设计之都”。 回想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间上的巧合:“创意城市网络”成立于2004年10月,致力于发挥全球创意产业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也正是在2004年,上海第一次举办了关于创意产业的研讨会,当时沪上包括“春明都市工业园区”在内的4个文化创意产业群才刚刚起步。 6年的时间或许不能算长,但是从那些老厂房里迸发出的创意智慧,却令上海这座城市于忙碌的秩序中悠悠然添了份灵动的气质。而今,“春明都市工业园区”已变身为“M50创意产业集聚区”,“4个文化创意产业群”也已发展壮大为80家创意产业集聚区。 创意,究竟怎样带来一个不一样的上海?从上海起步最早、发展最成熟的创意园区之一“M50”那里,也许可以窥见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剪影。 “M50”里有什么? “M50”位于莫干山路50号,其前身是春明粗纺厂,园区内多栋老厂房正在整修改造,世博会期间将有多家画廊联合举办展览。来此处的游客多为外国人和学生,上海大学艺术学院也在此处租用了画廊,定期展出学生作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大四学生吴尤和同学们专程从北京来此,想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寻找些灵感,“这里有种特殊的美感”,吴尤说。 在上世纪30年代建造的配电房内,至今仍保留着德国制造的配电设备,完整的电源分路开关似乎成了艺术品,罩着玻璃供游客欣赏。现今这里是游客中心,提供咨询、导游等服务,沿着钢制楼梯上楼,还能购买到设计独特的纪念品。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印有个性图案的徽章、杯子和衣服大多出自园区内设计师之手,这里不仅仅是个纪念品商店,更是个设计理念的展示平台。 在老染整车间大楼的高处向下望,平屋尖顶错落有致,红砖点缀于灰白水泥间。老仓库的混凝土砖墙宽厚依旧,新漆的天花板一隅斑驳,在由纺织车间改造的咖啡馆内默坐,机器的轰鸣和工业时代的喧嚣恍若隔世。园区深处还有几栋四角尖顶的红砖房子,从墙边锈迹斑斑的楼梯登上三楼平台,能看到圆柱形的水塔和慢慢流淌的苏州河。 从外表看,除了在灰黑的砖墙和白色铁皮门一角能看到五彩的涂鸦和宣传画,这里还是个整洁安静的老工厂,但这里的产值和品牌效应已经远非昔日春明粗纺厂所能比拟。 在此工作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充分利用了厂房的空间,车间高悬的联排窗户让室内采光极好,阳光透过屋顶交叉的钢制支架,给雕塑和绘画勾勒出了深深浅浅的影子,某家具设计馆内几乎没有粉刷过,斑驳剥落的混凝土墙面与古朴家具相得益彰。在一家画廊内,小灯顺着低低的横梁一字排列,墙只粉刷了中间一截,上下刻意露出红砖。设计师在红砖尖顶的屋檐下面,吊了一盏老式路灯,并保留了高处可能已无法遮风挡雨的破旧木窗。 “M50”是怎样形成的? “从未想过,我们纺织厂能成为时尚和艺术的代名词。”M50创意产业集聚区总经理金伟东说。停产后的春明粗纺厂原本定位于都市工业园区,当时入驻这里的连 “做煤饼的商店都有”,许多工人的食宿都要在厂区内解决,还有不少地产开发商想要在此开发亲水景观住宅区,厂区的管理和保护成了让金伟东犯愁的大问题。 2000年,艺术家薛松的偶然入驻,让金伟东眼前一亮 艺术家的工作基本不会破坏厂房,且易于服务和管理,何乐而不为?2002年,在艺术家的互相推荐下,金伟东签了11个合同,“都是当时上海最好的艺术家”。而到2005年,已有许多艺术家慕名而来,厂区内艺术家工作室和画廊已成规模,占到一半以上。而今,这里已经聚集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100多位艺术家,还有多家知名平面设计和建筑师事务所等机构入驻,创意产值已不容小觑。 厂区幽深处水塔旁的三楼,便是薛松的工作室。“来得早,租金便宜,但刚来的时候这里有好多大老鼠”,薛松笑了笑说。工作室空间很大,摆着茶几、书架和工作台,墙上挂着他最近完成的画作,还有大露台可种些花草。薛松将房间粉刷一新,给老旧屋顶做了补漏措施,“当初我来的原因很简单,这里宽敞、便宜,旧厂房和苏州河很有韵味,适合创作。”薛松说。“在这里,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组成了艺术家设计联盟,能够交流互助,在这里不会感到孤独”,现任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的周铁海说,他也是搬入“M50”的首批艺术家之一。 最初的时候,薛松和周铁海等艺术家都不敢对工作室和画廊的装修设计投入太多,因为“不能确定会不会拆”。而今,金伟东和艺术家们都能在此安安心心工作,除了经营园区实体以外,他们还将“M50”的品牌延伸拓展,推出了话剧《浮生记》,开设了少儿美术培训,每年都会举办创意新锐评选,并将作品在各高校巡展。此外,木马、意田等一批原创设计工作室也落户园区,为制造企业提供专业设计外包服务,“M50”已经开始从单纯的视觉艺术走向全方位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 “设计之都”带来什么? 新闻视点:上海为何考虑加入 “创意城市网络”? 何增强(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首先,上海有较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基础,且商业发达,人才集聚,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处,是非常适合发展创意产业的城市,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对上海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设计之都”和上海世博会一起向世界推介,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气质,塑造开放包容、时尚先锋、富有创新精神的上海城市形象,证明上海的创新能力。再次,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经拥有一大批创新人才,创意团队、企业和基地,上海市民对于服装、餐饮、居住和生活方式不断有新的要求,这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另外,通过加入“创意城市网络”,上海可以学习借鉴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并积极吸引各国的国际创意企业和人才来上海发展。 新闻视点:上海成为全球第7个“设计之都”有什么特别意义? 花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创意城市网络”的目的在于推动和挖掘各地的文化、创意以及社会经济潜力,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希望每个参与其中的城市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作出独特的贡献。上海若能够加入这股具有前瞻性的潮流中,并让世界共享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独特的经验 政府具备较好的前瞻力和号召力,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形成合力,这种较为独特的模式和经验便是上海对“创意城市网络”作出的贡献。希望上海以后不仅仅能跟随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更要有更强的引领性。 新闻视点:上海成为“设计之都”对现阶段的“调结构、转方式”,有怎样的推进意义? 何增强:上海的80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不少是上海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后闲置的厂房,创意产业给这些闲置贬值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创意产业现阶段最核心的作用,不仅仅在于调整产能,更是让中国和上海更好地面对国际竞争、能源竞争和未来生活方式竞争。创意产业不仅改变了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创造了不可估量的品牌附加值,还能节约资源,使脑力劳动更加密集,更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最重要的是它带动了后端的产业链,上海成为“设计之都”,对长三角甚至更大范围地区的第二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新闻视点:今年是上海的“世博年”,此时获授“设计之都”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怎样的机遇? 花建:世博会是展示人类创意力量的舞台,世博会留下的创意资源必将成为上海发展的动力,世博会开幕至今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第一,世博会是创意新潮与大众文化的结合,在这样的平台上,设计精英创作的具有颠覆性的作品得到了大众的包容和认同,创意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共享的财富。其次,世博会将经典艺术和现代设计,将传统遗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一些国宝级的经典作品以一种标新立异的方式展示了出来,比如中国馆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让传统遗产的使用方式和条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对游客的观念也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这些对创意产业都是难得的启示和资源。 新闻视点:对进一步打造“设计之都”,上海有怎样的规划? 林艺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都市产业处处长):上海创意产业有非常好的基础,目前产业总量规模已达到3900亿元,增加值1148亿元,占GDP7.7%。 下一步,我们将以加入“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设计之都为契机,抓紧做好创意产业的“十二五”规划,并制定促进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政策,促进符合上海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设计产业发展,如工业产品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包装设计、动漫软件设计等。其次,进一步提升现有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涵与服务功能,使创意产业对区域产生辐射和衍生效果,并与区域产业特点相结合,促进区域环境同步改善。第三,加快培养创意产业人才,设立专业化的培训基地,加大对政府管理人员、创意领军人物和技术人员的培养,同时注重引进优秀人才。第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与“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加强联系沟通,发挥上海自身应有作用。我们设想进一步发挥各领域设计行业协会的作用,整合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创意活动,将好的创意成果在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上集中亮相。第五,搭建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和投融资服务平台等,给设计师们创造更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