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 恽寿平《山水花卉册》(局部)
鉴古知今,温故知新,在大数据时代,对于把脉艺术品市场大有裨益。展望即将临近的2022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春季大拍,回顾2021年的市场表现,则为题中应有之义。
整体而言,在疫情形势仍然严峻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在2021年的表现让业内外有些喜出望外,毕竟从年初的悲观迷茫中,接连于春秋两季大拍中频传佳报,让市场逐步摆脱阴霾,趋向欣荣蓬勃。这从《2021年全国十二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评述》中,12家代表企业于春秋大拍中实现的总成交量和总成交额分别增长46.15%、27.81%,就能窥见端倪。
但对市场数据的分析,不应就此而止。因为面对品类繁多、构成复杂、市场多变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剖析增量部分产生的原因,并研判其将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分门别类地研究和关注,才能让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且更有现实意义。
人们常说,艺术品市场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其实,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市场行进轨迹是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基本保持一致步调的,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市场持续且深度的调整之后,这一“同步性”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依此来审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在2021年的增长,其主要动力也是源自中国经济的稳健增长——202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凭借对疫情的有效防控,中国经济可以说是全世界得以最早恢复运行和发展的,这让中国的对外贸易获得了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青睐。2022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目标则设定为5.5%左右,文物艺术品拍卖又将如何实现增长?
分门别类来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在2021年的市场增量并不均衡,古籍碑帖、邮品钱币、宫廷艺术、佛教艺术、油画及当代艺术、瓷玉珍玩、文房清供、古代书画、紫砂茗具、古典家具等多个门类上均实现不同幅度增长,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信札手稿、珠宝玉石等门类的成交额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就业内公认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三驾马车”——中国书画、20世纪及当代艺术、古董珍玩而言,除20世纪及当代艺术外,其他两大板块的表现较为乏力的。这一趋势在近三四年来愈加明显,市场惯性何时能止,尚难预料。
就占据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半壁江山的中国书画板块而言,尽管古代书画在2021年有所增长,但因这是由扩容带来的些微变化,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并不大,只能是靠少量传承有序、著录有据的精品来提振市场。值得一提的亮点是,张大千的泼彩艺术大放异彩,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近现代大家的整体行情均处颓势。客观、深入分析张大千泼彩艺术何以在拍场一枝独秀,足以窥见市场潮流的涌向,并从中觅得生机。
在中国古董珍玩板块,亿元级拍品几近为零,千万元级拍品数量大幅萎缩,只有中国钱币迎来了“艳阳天”。
20世纪及当代艺术板块在2021年拍场光彩夺目,但亦有隐忧。因为它的耀眼光辉,更多来自西方艺术,而非中国本土。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市场整体在回暖,不乏亮点,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货”资源面临枯竭,青年艺术家市场有待培育,势必会影响市场的后续繁荣。回顾西方艺术在亚洲尤其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发力,美国现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中的不断崛起,可为业界提供借鉴和思考。
至于珠宝尚品、佳酿名茶、潮玩数字艺术等板块,虽然在2021年的市场表现各有千秋,蕴藏潜力,但因各自的市场体系不成熟,客户群体也不稳定,还有待继续培育和挖掘。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在每一阶段的表现都是由多方力量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个板块的发展也非一成不变或一蹴而就。不被表象所迷惑,以务实的态度研判和深耕市场,才能过好春、秋拍“大节”,实现2022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增长预期。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