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在思考,一个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对这个时代而言,其作用和价值在哪里?”
在费俊对自己的追问中,向我们提出的,实则是一个关于艺术当代性的问题。虽然对于“何为当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何为”的问题,时至今日依然在不断地演化更迭,但在疫情席卷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语境下,包括艺术界在内的整个社会,都在重新思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也让艺术创作和作品的呈现方式,具有了逐渐超越个体与跨越边界的趋势。
在人们面对多样化的复杂生存环境时,艺术在对问题进行表达或批评的同时,是否也能够提供一些解决的方案?在费俊及其团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对社会问题主动介入,并通过建构来产生更广泛的社会价值的可能性。
水曰(现场版),互动装置,2021,费俊,“百分百”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展览现场
几乎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带来新艺术形态的出现,但科技对艺术而言,仅仅只是为创作点亮了灵感之光吗?在费俊看来,“新媒介和新科技所带来的最大价值不仅仅是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上的拓展,它更多的是使艺术有了更强烈的公众参与感。”
预见:有趣的世界(影像录屏),互联网参与式项目,2021,费俊
在这种新型的艺术生产方式和展览空间中,公众成为了艺术作品的“生产者”,以及整个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得我们对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作品是否就是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有了新的思考。
《水曰》、《预见:有趣的世界》、《智能生态氧泡》……欣赏或者说是参与到费俊的作品中,对于观众来说,似乎是不需要门槛的。超越了一般沉浸式展览的浅层感官体验,这种去精英化的新型展览模式,触动和引发的是与公众更深层次的精神共振。
以下根据费俊访谈内容整理:
01
当艺术作品成为社会调研的工具
2021年年初,费俊与英国公益机构Invisible Dust(“不可见的尘埃”)共同发起了一个艺术项目。这个关注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公益机构期望能够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对未来的预见。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艺术项目,13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参与者均为非艺术从业者。不同的职业,丰富的身份背景和文化基因,让这个项目具有了更加耐人寻味的多样化呈现。
费俊:
Invisible Dust在2021年年初找到我,问能不能用艺术的方式发起一个对未来进行预见的项目。我以2019年创作的作品——《有趣的世界》,同时也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那件作品为基础,与Invisible Dust共同发起了名为《预见:有趣的世界》这个艺术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度的13位非艺术从业者,几乎涵概了五大洲。在艺术项目提供的虚拟土地上,每位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5个物件,并附以一段文字描述,我们则帮助这13个风格迥异的构想世界完成视觉化建构。
参与者用艺术创作的方法来表达他们对未来的看法。比如有的人表达了材料循环可持续的观念;有的人则非常现实,认为今天就是明天,所以抓住今天就等于抓住了明天;一位来自乌克兰的年轻学生更多地表达了科技的重要性,他认为科技是拯救未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预见:有趣的世界(影像静帧截图),费俊,互联网参与式项目,2021
在我看来,艺术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成为一种社会调研的工具。在疫情发生的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人们可能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了焦虑。用艺术的方式集中呈现人们如何看待未来,能够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力。
这个项目实际上也进一步推进了社会议题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即通过艺术创作可以不断地介入到社会议题;同时,社会议题也可以让艺术创作具有更多的可能性。
02
“沉浸式娱乐”艺术空间
在沉浸式展览成为当下艺术展陈方式的一个重要趋势时,指向的其实是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问题。当艺术脱离了精英化的观看方式,拥有更广泛受众的情况下,也为艺术家和策展人提出了最为核心的问题:沉浸式展览或者空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展览带给观众的仅仅是感官上的刺激吗?在传统的在地文化与当代前沿艺术之间,沉浸式展览能够引发观者的哪些思考?
2021年,费俊团队在大理古城中将一个老旧的变压器工厂改造成了一个新型的艺术空间,并在这里完成了一系列的艺术装置。费俊称其为一种“沉浸式娱乐”艺术空间。在这个以工业老厂房为载体的空间中,将戏剧与派对体验相融合,打造出了中国首部派对式戏剧《幻境2099》,通过一个智能人与人相爱的故事,以及人人参与其中的派对体验,反刍当下的信息压迫和精神困境,探讨如何回归本真,让生命鲜活生动。
混生图腾(变压工场 – 幻境2099),动态机械装置,2021,某集体 ART+TECH
费俊:
《变压工厂 幻境2099》是我们团队工作了两年多才在2021年落地的一个大型、长期运营的艺术项目。
灵修空间(变压工场 – 幻境2099),2021,某集体 ART+TECH
在这里会为观众带来具有科幻世界观的艺术体验,包括戏剧和展览相融合的体验形式。我们称之为一种“沉浸式娱乐”的艺术空间体验。在这里,观众可以与演员展开一种沉浸式的戏剧体验;也可以与艺术装置产生有趣的交互。
研发空间(变压工场 – 幻境2099),2021,某集体 ART+TECH
实际上,我们构造出的是一个70年后的未来秘密工厂,而这个秘密工厂的主要工作是研发仿真智能人。观众刚进入到这个空间时,会以为是来参加一场派对。但随着剧情不断推进,会发现所谓的“派对”背后其实是生产智能人的秘密工厂。
情绪药局(变压工场 – 幻境2099),新媒体装置,2021,某集体 ART+TECH
在这样一系列的体验中,观众感受到的是通常在科幻影片中才能看到的未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引导观众去思考人类和人性的价值是什么。换句话说,通过设定一个未来的场景,让观众去审视今天人性价值的尺度和维度。
倾诉盒子(变压工场 – 幻境2099),新媒体装置,2021,某集体 ART+TECH
03
当传统文化遇到当代科技
2022年春晚,原生态情景表演《土地的歌》登上热搜,在非遗原生态音乐和多媒体舞台效果的渲染下,观众感受到的是山、水、林、田、湖的生命之歌相互交织。而这档节目的舞台多媒体设计便是费俊及其团队“某集体 ART+TECH”。
将传统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是费俊及其团队的重要创作方向之一。2021年9月,他们在重庆完成了一个名为《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的数字艺术展览项目。通过科技的手段,让中国传统画作具有了新的观看方法。
《土地的歌》场景“林”效果图,某集体 ART+TECH
费俊:
在《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这个项目中,对《千里江山图》这样一个国家宝藏进行了新的演绎。我们围绕这件名作进行了大量的二次创作,通过像“云游江山”、“雾都江山”和“律动江山”等新媒体数字艺术的互动装置,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走进这张名作,并以一种超越了单纯视觉的体验方式去感受和理解这件作品传递的山水之美、线条之美。更重要的,引导观众去感受画作中所蕴含的自然能量,与古代文人产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对话。
云游江山,沉浸影像,尺寸可变,2021,某集体 ART+TECH
雾都江山,多媒体透景画壁,尺寸可变,2021,某集体 ART+TECH
04
“超级链接”链接起了什么?
2021年9月,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在北京798举办,此次设计节以“超级链接Hyper_Connection”为主题,集结海内外艺术科技领域前沿艺术家们,分别从“自然链接”、“智能链接”、“社会链接”三个层面呈现,共同构建对此问题的回应与反思。在当代语境下,“超级链接”概念的提出,指向的并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等学科之间的链接,更是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链接”。
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开幕式
费俊:
作为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的总策展人,我更多的思考在于如何呈现今天的艺术、设计与科技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社会的视角将它们形成链接,并产生各种新的超级链接。
据统计的数据显示,这次设计节总共吸引了将近100万的观众,对此我们还是挺惊讶的。但这也反映出了北京市民非常期待参与这种具有强烈公共性的专业展览的愿望。
在当下的语境中,艺术展不仅仅是一个小圈层的专属。借助新科技和互联网,更多大众能够参与到艺术创作和艺术观念的核心中,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点变化。
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部分参展作品及活动内容
2021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回顾片
05
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艺术作品,
就是公共艺术吗?
对于费俊来说,跨越2021-2022年最重要的一个个人项目是其在武汉“合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这次展览回顾了费俊在过去十年中的数字艺术创作脉络。这个具有强烈公众参与感的展览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公共空间中展示的艺术作品,就是公共艺术吗?
费俊:
这次展览中的11件作品几乎每件都需要观众成为作品创建的一部分。比如说在“《有趣的世界》装置一”中,现场观众可以在我们设置的交互终端上创建属于自己的一个有趣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的内容会呈现在展厅的巨型屏幕上。
有趣的世界_装置一,互动影像装置,2019,费俊,合美术馆展览现场
在《姿态云_姿态墙》这件作品中,观众可以通过自己在现场的姿态和动作产生一种奇妙的类似绘画的视觉效果。它激发了现场观众用身体参与创作、参与表达的一种愿望。
姿态云_姿态墙,互动装置,2013,费俊与朱迪思·道尔合作作品,合美术馆展览现场
《智能生态氧泡》这件作品,通过让观众亲身参与,来唤起公众对环保问题的意识。观众在使用现场装置进行健身的过程中,运动产生的能量会被转换成净化空气的能量。
智能生态氧泡,互动装置,2013,费俊与李心路合作作品
大家会发现,这个展览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展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展览,我试图降低艺术展的门槛,让公众不仅可以看,还可以摸、可以玩儿。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观者也是这些作品的联合创作者。
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美术馆公共空间特意创作了一个MR混合现实作品。在展厅的一些窗口,通过现场的ipad设备,观众可以看到一些虚拟装置与物理空间相融合的幻境。甚至,观众可以拿着ipad在空间中游走,置身于一些随机生成的动态图像中,来感受虚拟世界融入到物理世界而产生的一种混合现实。这件作品叫《移植:有趣的世界》。
移植:有趣的世界,MR 应用程序,尺寸可变,2021,费俊
对于这个展览,我们也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反馈和观点。策展人冯博一和“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都在探讨这个展览所呈现出的一种艺术的“新公共性”问题。这种艺术的新公共性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就是公共艺术”,而是更加强调通过各种不同的感官方式让观众深度参与到艺术的创作工作中来。
我把这种艺术新的公共性描绘为一种“公众艺术”的实践方式,强调公众在新科技、新媒介赋能的语境下,是有可能通过艺术作品生成一种新的创造力。
我想,具有“公众艺术”特点的展览会成为艺术展的一个新面貌——不再是精英化的、被膜拜的艺术欣赏模式。
新公共性的产生离不开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但新媒介和新科技所带来的最大价值不仅仅是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上的拓展,它更多的是使艺术有了更强烈的公众参与感。
06
新科技会成为艺术发展的
一个新方向吗?
费俊:
科技与艺术史的发展一直都有着重要的关联性。但是我想表达是,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不仅仅是艺术媒介的变化,更是一种艺术生产方式上的变化——从艺术家为主导,转向由公众参与共同生产的方式。我认为这也往往是很多从事媒体艺术的艺术家忽略的一点,即新媒体艺术的价值不仅仅是媒介的价值,还是媒体的价值。
07
疫情爆发带来的反思
作为费俊及其团队创作的系列作品《万物有灵》中的一件,《水曰》搭建了一个可以让人与水进行互动、沟通和交流的能量空间。费俊说,他希望利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来创造一种“灵媒”——一种现代灵媒或者“科技灵媒”,以此重建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心;重新去缝合一些我们所丢失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
疫情的发生,让很多人都在反思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那么,艺术如何有效介入到诸如疫情这样的社会议题中,并唤起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水曰》 作品视频
费俊:
尽管到今天我们也无法确定新冠病毒的源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人类打破了生态的平衡。我个人认为,我们必须要回归到生态中心的视角,而不是人类中心的视角去看待和对待周遭的环境和世界。
当然,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回到完全的自然生态,我们能做的,是更积极地利用所掌握的技术去参与到自然的修复和重建中来。
也就是说,艺术家不仅可以去表达生态问题,还可以参与到生态的建构中去,这也是我下个阶段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方向——不再是单纯创作某种具有生态观的作品,而是寻找与生态共融,或者是对生态有价值、有意义的艺术实践方式。
08
艺术何为?
费俊:
我始终在思考,一个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对这个时代而言,其作用和价值在哪里?尤其是在遭遇疫情这样的生态灾难时,有的时候确实会感觉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在问题表达上的苍白感。
那么,艺术活动能否真正参与,或者介入到社会现场中,发挥更大的效能呢?
在“合美术馆”正在展出的作品《智能生态养泡》创作于2013年,是针对当时北京雾霾创作的一件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我们提供了一种可以把健身和净化空气两个不相关的行为融合起来的创新型解决方案。这里,不再只是对环保问题的表达和批评,而是寻求一种解决之道。
智能生态氧泡,互动装置,2013,费俊与李心路合作作品,合美术馆展览现场
在我过去这些年的创作中,虽然不是每件作品都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但我始终认为,一件艺术作品不应该仅仅提供解构的认知价值,还可以通过建构来产生更广泛的社会价值。
比如我们在大理完成的《变压工场 - 幻境2099》,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具有娱乐性质的项目,但人们通过与艺术和科技的互动,能够产生激活身体,释放情绪的精神疗愈作用。
《变压工场 - 幻境2099》纪录片
《水曰》也是一样。在这件艺术装置中,当你通过喇叭对水说话的时候,它会依据“声纹”来判断你是忧伤、平静、快乐还是愤怒的。同时,水会基于你的情绪给到你一个反向的回应。如果你的情绪是忧伤的,水恰恰会用一种非常雀跃的、欢腾的方式来回应;相反,如果你是愤怒的,水会用一种非常平静的,让你放下烦恼的一种涟漪式的语言来回应。
在我看来,这些作品都在一定意义上完成了某种社会功能,而不仅仅是审美功能。
某集体 ART+TECH(右二为费俊)
文中所有图片、视频素材版权均为 某集体 ART+TECH
为了进一步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人物的创作业绩和艺术成就,进一步弘扬中国美术文化,展示新中国60年中国美术家的艺术风采,也为后人研究这个时期的美术